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137节(1 / 2)





  此句说完,押解的人,已然将他拖下了巨平石。

  张铎望着江上翻卷起的白沫,直到他行远了,方起身拱手朝那人远去处,拱手行了一礼,埋头道:“别过。”

  ***

  岑照死后的第三个月,席银在洛阳,收到了张平宣写给她的最后一封信。

  胡氏将信带来的时候,怀中还抱着一个婴孩。

  “殿下生下这个孩子不久,就在驸……不是,在岑照的坟前自尽了,送信的人已经去琨华殿报丧了。”

  席银伸手将那孩子搂到怀中,抬头向天际看去。

  已是九月天的黄昏,城中的荣木花此时尽露衰亡之相。

  一夕则生,一夕则死。

  荣极之后,不欠世道,也不欠自己。

  席银在婴孩的啼哭声中回过神来,忙摇着手臂哄它,胡氏逗弄着孩子的小手。

  “是个姑娘呀。”

  席银点了点头。

  “对了,等送信的人从琨华殿回来,我想见见他。”

  胡氏摇了摇头,“ 恐怕 ……也回不来了。”

  席银一怔,“为什么。”

  “听说,送信的人,是赵谦赵将军……”

  第123章 尾声一:银盘里煎雪(教化)

  尾声:银盘里煎雪(教化)

  席银最终没有去问过张铎, 他对赵谦的处置是什么。

  她甚至没有去读张平宣的那一封信。

  事实上,很多话已当面讲过,只是尚来不及, 也不忍心面对面地告别。

  遇见张铎的第三年,她跟着张铎走进洛阳宫, 又最终从洛阳宫里走了出来, 她若只关照她自身的命运,此可谓凋零,亦可谓繁盛。但是人生所目睹,经历的一切, 皆若鞭痕烙印, 残酷绚烂。

  席银逐渐明白, 它们不是为了教化自己而存在的。

  它们只是为了给个体的人生,一个自圆其说的解释而疯狂地在推演,嬗变,最后终结。

  在江州的最后一个月, 席银用了很长的一段时间,去收拾岑照残破的躯体,这个过程, 比她想象地艰难,她原本以为, 自己会崩溃,可是当她独自面对岑照凌乱的身后事时,除了一直忍不住的眼泪之外, 她并没有那种拆骨割肉的悲恸之感。

  凌迟是为了震慑叛逆,是为了交代江州三万人,是为了鼓舞奋勇杀敌的将士,是为了给一场战争定性,为了给皇权立信。

  但对于岑照而言,这些应该都与他无关。

  他活着的时候,不关照江山百姓,只关照一个家族的冤屈。

  所以他濒死时所有失梏的喊叫也好,甚至因疼痛而失禁的躯体也好,一切的一切,一如他所愿,将他身上那些虚华的名声,不堪的罪孽,全部剥夺干净了。

  他最终归于肉、体的腥膻。

  席银洗刷掉这些腥膻,只不过是为了给史官一个可堪下笔之处。

  因为他们要写的是一个人的下场。

  他是一个衣冠齐整,恶贯满盈的罪人,有生平有来历,阴谋算计……

  而不是一堆残骨碎肉。

  **

  岑照最后是死在江州的。

  江州数万人目睹了罪人的下场。有人悲悯,有人气愤,也有人惋惜。

  当刑场撤去之后,席银没有从张铎面上看出什么得胜的狂喜,亦如她没有在刑场上看见岑照面上的悲色。席银记得自己从刑场回来之后,在庭中站了很久,夏日里,无论风怎么吹,都无法将她手上的血吹干,那种粘腻的感觉,从手指开始,一直蔓延到汗水淋漓的背脊。

  张铎坐在窗后看书,一抬头就能看见立在月下的席银。

  但他并没出声去催促她,就那么一直等着,直到她一个人推门进来,怔怔地站在屏风后面,那一身被血迹染红的淡色衣裳纠缠地裹住她,就像经受了一场针对她,但并没有最终得手的凌虐。

  “过来。”

  张铎把书放在膝上,平和地对她说了这么句。

  席银则迟疑了好一会儿,才慢慢走向张铎。

  她没有坐,只是抱着膝盖蹲下来,将头埋进散垂的长发中。

  张铎弯腰摸了摸她的膝盖,“你很难过吗?”

  “不是。”

  她说着摇了摇头,耳边的珍珠坠子轻轻晃动。